第二卷, 第三期
压缩感知

木 遥

数学文化, 2 (2011), pp. 41-42.

查看节选 查看全文 1312 27737
  • 摘要


压缩数据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算陌生的概念,但不知您是否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用廉价节能的设备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压缩任务,而用大型高效的设备处理相对简单的解压缩任务。如果这样说太抽象的话,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在大多数情况下,采集并处理(压缩)数据的设备,往往是诸如傻瓜相机、录音笔、遥控监视器等等。而负责处理(即解压缩)信息的过程却反而往往在大型计算机上进行,它有更高的计算能力,也常常没有便携和省电的要求。

而压缩感知的概念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而产生的。既然采集数据之后反正要压缩掉其中的冗余度,而这个压缩过程又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采集”压缩后的数据?这样采集的任务要轻得多,而且还省去了压缩的麻烦。这就是所谓的“压缩感知”,也就是说,直接感知压缩了的信息。

但这真的能做到吗?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