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CAM-9-8, author = {}, title = {中国教育报: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空间在哪里}, journal = {CAM-Net Digest}, year = {2012}, volume = {9}, number = {8}, pages = {6--6}, abstract = {
作者:柯进 张以瑾 高毅哲
据1991年至2010年公开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新增教职工4.51万人,高校专任教师比例已达62.28%,20年间增幅达244%。
如何把这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好?如何拓展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如何让“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不再重演?
会外微调查
领到2月份的工资条,38岁的副教授李老师突然感觉鼻尖有点酸:虽然在北京某所“985”院校已供职12年,但扣除租住校内公寓1500元的月租和个人所得税后,到手的工资收入只有3340.57元,而这还是她刚刚提薪后的收入。此前,她每月税后工资还不足3000元。
“我在校内租的公寓还是2005年时的租价,若学校以现在3500元的市场价租给我,我就真没钱吃饭了。就我这收入,在本校青年教师中还算高的。我现在属管理岗,岗位工资可以拿全额,那些教学岗的教师每月只拿到80%的工资,年底完成工作量才能补发另外20%。”李老师说。
低收入并不是唯一的压力。寒假前学校公示了全校教师去年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李老师庆幸自己完成了任务,但面对身边同事一个个逐年飙升的数字,她心中突增另一种巨大压力。在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资历浅,又没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申报校外课题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教研的话语权基本都由那些学术“前辈”把持着,青年教师成长空间非常有限。李老师经常问自己:“偌大的大学校园里,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在哪里?”
代表委员原声
全国政协委员郭晋云:青年博士收入低值得警惕
20多年前,我们大学毕业时就遇到过“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尴尬,代价就是大批优秀人才离开高校“下海”经商,导致高校出现人才断档。现在,历史又在重演。
以我所在的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30岁至35岁的青年博士教师为例,他们年薪大约只有3.6万元,而长沙人才市场去年公布的高校毕业生起薪,本科毕业生为3000元,硕士毕业生4000元。可以说,我们的青年博士教师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收入最低,这种现象值得警惕。每年学校招聘时,愿意来高校从教的男博士越来越少,女教师却越来越多。
就在半个月前,我们一位同事今年本来有两个直接保送博士的名额,可没有一个硕士愿意继续读博。去年,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硕士生,想直推他读博,可他考虑到将来读博后要留在高校工作,说什么也不愿意,最后还是去了一家公司就业。如果国家再不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工资待遇、给他们提供成长通道,恐怕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和整个高等教育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王玉凤:关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按照一般规律,人才的最好创造年龄是25岁至45岁,创造力的峰值是在35岁左右。
年轻人才决定着一所学校未来一二十年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重视这个群体的成长,高校将错失未来发展的机遇。
以我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一名博士后入校后,可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博士是一居室;后来,博士后分一居室,博士只能住周转房;再后来,一律住周转房。这样开始还能周转两年,后来改为一年,现在连周转房也没了。面对北京动辄每平方米两三万元的房价,很多人都不敢考虑买房。
读了20多年书,要结婚、生子、赡养老人,重压之下,有人选择了离开,另谋高就;有人选择了第二职业,创收自救;也有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在忍耐中奋斗。我觉得他们能留下来,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没有仪器,没有经费,没有职称,发表论文还要交版面费……国家设置了各种人才计划,但与多数青年教师无关。在创造力的高峰期,他们却迫于生活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
因此,政府和高校不能把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停留在口头,而应付诸行动,切实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框架下,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通过建公租房的方式,解决青年教师基本的生存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顾晓松:给青年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
青年教师应正确对待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学岗位的要先过教学关,科研岗位的要先过科研关。
一方面,高校要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为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计划,可根据青年教师所在的不同岗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由青年教师所在教研室负责人或学科负责人与青年教师一起制定成长计划,为青年教师规划3年到5年时间内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目标。
此外,高校还应该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通过设置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基金,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