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十六卷, 第一期
纪念陆启铿院士多复变学术会议在汕头大学召开

乌兰哈斯


2018年12月21-24日,纪念陆启铿院士多复变学术会议在汕头大学召开,会议正值全国各地庆祝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汕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首批建立的高校,作为陆启铿院士曾经工作四年的大学,会议在 汕头大学举办显得意义特殊。周向宇(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启铿院士的学生)、张伟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莫毅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卢克平(河南大学党委书记、陆启铿院士的学生)、王世坤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刘克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浙江大学教授、陆启铿院士的学生)、 李庆忠(首都师大教授、陆启铿院士的学生)、朱克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及汕头大学讲座教授)等来自境内外几十所高校的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汕头大学执行校长王泉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姜虹校长在致辞中缅怀陆启铿院士为中国多复变,特别是为汕头大学数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将大力支持数学学科高水平建设,继承院士的事业,办好汕大数学研究所。周向宇院士、张伟平院士、莫毅明院士、王世坤教授、刘克峰教授、李庆忠教授等介绍了陆启铿院士在数学及数学物理等方面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回顾了陆先生在汕大期间的工作、生活和趣闻。

在汕头大学参加《中国科学》(数学)主编副主编会议的主编袁亚湘院士、副主编张伟平院士、席南华院士、邵启满教授、葛力明教授、宗传明教授及编辑部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会议的部分活动。

陆启铿(1927年5月17日-2015年8月31日),广东佛山人,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改称院士)。陆启铿是华罗庚先生归国后的第一批学生,是新中国培养的国际一流数学家,在多复变和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了大量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国际瞩目的科学成就,相关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陆启铿定理”、“陆启铿域”、“陆启铿不变量”和“陆启铿常数”。1974年陆启铿院士在《物理学报》用中文发表了“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上丛上的联络”,证明了物理学中的规范场与数学中的纤维丛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这一重要成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认可。华罗庚、陆启铿创立的典型域与典型群的理论影响超出纯数学领域。四十四年前,陆启铿、郭汉英等人建立的典型时空与宇宙学理论准确预言了最近的天文观测,令世人惊讶和钦佩!

背景信息:陆启铿院士在汕头大学(原创:乌兰哈斯)

我在“纪念陆启铿院士多复变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用了40分钟作了题为“陆启铿院士在汕头大学”的报告,尽可能详尽地介绍了陆先生在汕头大学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为了开好这次会议,我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访问了多位知情人、收集了很多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校报曾建平老师提供了1993-1999年全部校报供我翻阅,并提供了很多珍贵照片,有些还没有对外公布。我曾试图从学校科研档案、211工程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但结果令人遗憾,学校在此方面积累很少,甚至空白。令人欣慰的是,万能的网络给了我很多帮助,Google Scholar,MathSciNet成了我的主要查询工具。

1994年4月8日,汕头大学举行隆重仪式,聘任陆启铿院士、丁夏畦院士担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从这一天开始到1998年,两位院士一直在汕头大学数学所工作,与王梓坤、石钟慈院士一起为汕大数学学科建设作出了奠基性贡献。陆启铿院士在聘任仪式上发表讲话,他对汕大数学所寄予很高的期望,提出要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为长远目标,期望数学所要“取法乎上”。聘任仪式上,成立了汕头大学数学所学术委员会。陈省身、丘成桐、吴文俊、谷超豪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顾问,王梓坤任主任委员、陆启铿、丁夏畦等任副主任委员,杨乐、张恭庆等一批杰出数学家任委员。参加聘任仪式的专家对汕大数学所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参会期间,吴文俊、姜伯驹、张恭庆、王梓坤、陆启铿、丁夏畦6位院士更显得特别高兴,在行政楼门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2001年11月,我担任数学系系主任。一天,我在整理数学系文件资料时发现了这张照片,当时正在准备申报博士点,就将这张照片加上六位院士姓名印在数学学科的宣传材料中。很快,这张照片就出现在网上了。不久前,校报记者曾建平老师告诉我,他在资料中发现了这张照片的另一个版本。新版本也是那天拍摄的,记录了六位院士自然流露的开心一刻,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那时,汕大数学所学术气氛浓厚,经常举办学术会议、讨论班,发行数学所通讯和论文简报等,来访学者频频。几位院士将学生也带到汕大培养,甚至把北京的讨论班搬到汕大开展活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喷射着学术殿堂的光芒! 
1994年9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访问汕头大学,并接受了名誉教授的聘任。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也被聘为汕头大学名誉教授。汕头是丘先生的出生地,2006年6月丘先生再次来汕头,当时他作为主讲嘉宾在汕大毕业典礼上致辞。

1995年9月5-9日,首届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在汕头大学召开。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得主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参加了大会,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等国内外近20位院士参加了会议。陆启铿院士应邀参加大会并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

陆先生在汕头大学期间,完成了专著《典型流形与典型域新篇》(199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及10多篇学术论文。陆先生的很多论文都是发表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主要是《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科学通报》。近期因为《中国科学》主编副主编会议将在汕大召开,我们整理了数学系教师在《中国科学》(数学)发表论文情况。可喜的是,大约发表了30篇论文。最近几年,《中国科学》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也反映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快速进步。

几位院士在汕头大学工作期间,刚好是汕大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是“211工程”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那时,汕大除了数学学科有几位院士外,电子、土木等学科都聘请了院士,各项基本条件都具备,也受到广东省政府的积极推荐。1996年12月18日,汕头大学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部门预审,专家组对汕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遗憾的是,汕大最终没能进入国家211行列。为了实现“科教兴粤”和建设创新型广东战略目标,广东省将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纳入省级“211工程”项目,与国家211同步建设。汕大数学学科成为广东211重点建设学科。二是博士点建设。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汕头大学成为博士授权单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科成为汕大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虽然数学不是第一个博士点(2003年基础数学成为博士点),但从整体上讲几个院士对学校成为博士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和1999年两年间,也许是年龄因素,几位院士陆续离开了汕大。我当初选择汕大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学校有李嘉诚先生的支持,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都很好。二是有几位院士带领,学术氛围活跃,发展空间可观。当我1999年12月底第一次来汕大时,几位院士已经返回到了北京,还是感到一丝凄凉。然而,一件事情让我最后选择了汕大,并在2000年3月正式报到。那天,人事处长郭锡坤教授向我介绍了学校很多情况,理学院领导带我看看了工作环境。快到中午的时候,学校的通知来了,张湘伟校长希望见见我。与张校长交谈后,让我加深了对汕大的了解,特别是感受到了张校长对学校发展的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随后,张校长在学术交流中心请我吃饭,而且是他自己骑着摩托车带我去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我选择了张校长对事业的执着和爱才惜才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