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十七卷, 第六期
首个国际数学日 袁亚湘院士漫谈数学

来源: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网站


2020年3月14日是首个国际数学日。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也为广大中小学生及数学爱好者普及数学知识与魅力,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中国数学会和中国运筹学会倾情邀请袁亚湘院士举办题为“数学漫谈”的网络科普讲座。本次科普讲座网络在线播放量超过16万人次。

袁亚湘院士以幽默风趣、图文并茂的方式,从什么是数学、数学的特点、数学的作用三个方面带领大家漫游数学王国。

报告伊始,他向所有数学人致以节日问候,并讲述了国际数学日定于3月14日的由来。3月14日也称为圆周率日(π day),基于π近似等于3.14。经过多年的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全体大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14日定为国际数学日。基于此,他向大家延伸介绍了割圆术及计算π的公式,阐述了4000多年来全世界数学家孜孜不倦计算π的历史进程及世界纪录,让大家对π的前世今生有了新的认知。

通过引用柏拉图、笛卡尔、培根、罗素等一众大师的解读,袁亚湘院士向大家介绍了数学的多个不同定义,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是通往科学之门的钥匙、是科学的皇后……。他认为,不同于艺术等依靠灵感可有所成就的学科,数学需要坚持学习才能精通,如果不学习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随后,袁院士花大量篇幅带领大家细细品味了数学的美丽、真理、有趣、真难和智慧五个特点。

“数学是最美的,也是最有力的人类创造。”他认为,数学的“美”体现在对称、比例、简洁、神奇、干净、高冷之中,而数学的“真”则体现在它复杂的公理体系、严谨的逻辑及严格的证明方面。他强调,数学也是一种信仰,而且数学家是普遍拥有理想与信仰的群体。

谈到数学之“趣”时,他引用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的一句话“数学好玩,玩好数学”,无论是数、几何、形状还是概率、极限等,它们自身都蕴含了极大的趣味性,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莫比乌斯带等,无一不向大家展示了数学的趣味与魔力。

关于数学之“难”,袁亚湘院士也提到,数学语言难懂、证明复杂,内容抽象、不同阶段学习的内容完全不同,着实给大家学习数学制造了一定的难度。他勉励大家,要想成为数学家,要学会运用数学之“慧”,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天赋及直觉,更要发奋努力、勤于思考、善于发挥想象力。

随后,他以今年国际数学日的主题“数学处处可见”为切入点,用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数学的作用无限。“数学是许多科学学科的基础。”他说道,数学对其他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无论是医疗核磁共振、新冠肺炎疫情分析、天气预报、通讯等事关百姓生活的民生领域,还是航空航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地球勘探、图像处理、金融经济等产业及经济领域,处处都可见到数学的身影。数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针对多位热心观众的提问,袁亚湘院士以浅显易懂的道理引导家长、老师及学生正确看待数学教育及人才培养。

“数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擅长数学,那么我们的思维就会趋向于理性、客观和逻辑性。”他希望公众能真正关心和喜欢数学。

针对观众普遍关心的如何引导孩子喜欢数学的问题,他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数学问题应该像拼图或游戏,而不是作业。”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孩子做趣味性的数学题、发现数学的乐趣,寓教于乐。

同时,他谈到,目前许多老师及家长引导小孩以刷题为学习方法、采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短时间内可能会提高分数,但这并不代表数学能力有多强。“多做一个数学题,不应只是学会了一个公式,而应该是多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建议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小孩着重理解数学题的本质、思考题目背后的思想、探索原理。此外,他还强调,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数学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在某一阶段过分给小孩增压加负,保持他们对数学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在学习之余也要保证小孩充足的休息时间。

袁亚湘院士的科普报告旁征博引、精彩纷呈,语言深入浅出、诙谐幽默。他通过分享世界数学历史中的名人、名言、轶事、巧妙的方程式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带领大家漫游了数学这一充满真理、美丽与智慧的世界,让广大在线观众领略到了数学别样的真彩与魅力,学习到了新知识,也将启发社会大众对数学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