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六卷, 第二十一期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奠基开工

北京大学高级研修班


2009年6月22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在北京大学奠基开工。此项工程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设计和全面准备,并报请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划及文物等多部门批准,历时四年正式开工建设。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eij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Research,简称BICMR)(以下简称“数学中心”)致力于为我国培养一流的数学人才,同时也为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工作搭建桥梁。“数学中心”每年分别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挑选一些重要的前沿课题开展深入广泛的研究,包括组织大型的国际会议和由著名专家主持的系列讲座。同时,每年也挑选一些特别重要并有突破前景的专题邀请国内外的杰出专家来中心进行合作研究。中心所有课题的立项申请向全世界数学家开放。“数学中心” 根据国际化的要求,按国际标准和规则运行,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探索创新模式,并与北大数学学院紧密配合,共同创新人才进和培养模式, 提升北大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水平。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及北京市的重视。2004年8月,中组部牵头在教育部召开五部委会议(中组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公安部)商讨“数学中心”建立事宜。2005年,经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设工程立项。后按国家发改委的立项要求, 北京大学在北京市文物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对建设方案反复优化修改。现在的建设方案再次报请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审查批准, 充分体现了校园文物保护和美化的要求。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现任主任田刚教授是具有卓越学术贡献的国际领袖级数学家,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他曾于2002年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作一小时大会报告,成为历史上做此规格报告的首位中国人。田刚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田刚每年回北大开办和组织讲座, 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 他主持的“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2005年以来, 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为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尝试新的模式,同时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2005年5月, 北京大学克服困难为“数学中心” 准备了临时办公用房。几年来,在“数学中心”主任田刚院士的主持下,“数学中心”创新体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杰出成果。2005年至今,“数学中心”成功举办6个主题学术年活动、20余个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研讨班、25个高水平学术专题或时期专题系列讲座;国内外赴“数学中心”进行正式访问的人员达550余人,并有1800余人参加了中心举办的学术活动。这些工作,已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为实现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数学中心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中心”专题学术年活动的选题和研究计划的制定,都充分考虑和结合国内 (特别是北大数学学院)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求。“数学中心”聘请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 A. Wiles、 A. Okunkov和E. Zelmanov;美国科学院院士 L. Caffarelli,S. Klainerman, R. Bryant,I. Daubechies, Paul Rabinowitz ;法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家联盟前副主席J. M. Bismut 等著名数学家来中心讲学、举办高水平讲座或开设前沿课程。例如,“数学中心”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S. Klainerman来“数学中心”主持专题系列讲座,并开设了为期3个月的 “非线性波方程和广义相对论”的前沿课程,他还把其研究团队带来“数学中心”开展合作,为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最近,“数学中心”还面向全国研究生开设了“研究生基础强化班”。另外,在北大原有的基础课之上,“数学中心” 还开设大量前沿课程, 开拓学生眼界和思路。经过前沿课程和名师的指点,同学们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方向和方法。

2005年以来,“数学中心” 举办了几何分析、科学计算、统计学与IT 技术、群与代数的表示、非线性微分方程、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应用数学与科学计算、多尺度建模与复杂流体、自适应算法、量子力学、多项式代数等25个学术专题或暑期专题。 举办了“非线性分析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几何分析前瞻、 几何拓扑国际会议、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前沿研讨会、第二届群论与代数组合论国际研讨会、非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国际会议等重要学术研讨会20余次。   

来源:北京大学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