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十二卷, 第十九期
梁贯成教授 数学教育权威 倡儒学助苦读

来源:文汇报


世界知名的数学教育学者、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数学教育比较、东西方文化对数学教与学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成就杰出,2013年,梁贯成教授成为首位亚洲学者获得有数学教育「诺贝尔」称号的「费莱登特尔奖」,印证了他杰出的学术成就,为港人增光,对促进东亚国家与西方国家数学教育群体之间的交流了解方面建树良多。他提出儒家思想有利学生学习数学,从文化角度看数学成就与课堂教学的差异,提升内地对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视,及开拓出研究新领域。

现年五十多岁的梁贯成教授,成长于十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家中排行第八,自小他的数学天分已较兄弟姊妹出色;虽然家住荃湾区公屋,就读的是普通小学,但父母却十分注重他的学业,为了他得到更好的教育,安排他转读学费昂贵的名牌私校-港岛名校赤柱圣士提反小学,为的是希望他打好学业根基。

恩师启蒙数学天分

梁贯成教授忆述年少求学时的往事指,连续两年在小学校内数学竞赛夺冠,分别获发一本相簿和一套圆规奖品表扬,是很大的鼓舞;小学毕业之后,梁贯成顺利升读圣保罗男女中学,遇上充满教学热诚的数学老师,令他对数学更添浓厚兴趣。醉心数学加上指导有方,梁贯成教授在中学时名列前茅。「这位老师的教导方式专注又用心,其中一年更担任班主任,这对我自己的影响很大,课余时间,我会主动与老师讨论数学难题。」

爱思考的梁贯成教授,年少时早知晓教育对自己有多重要,他坦言当年考大学时,母亲本来希望他就读医科,但他认清自己对解剖无兴趣,始终专注数学。后来于港大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中学教师,再继续进修投身数学教育界,在国际数学及科学趋势研究(TIMSS)担任研究员,至今已近20年。

研究数学教育比较

梁贯成教授致力研究数学教育比较,研究范畴还包括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水平和素养等。他对不同地区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追踪研究并探索成因,开始发现中国儒家思想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尤其正面,这部分解释了为何东亚学生的数学成绩一直优于西方。

「我观察到,由1995年至今,东亚国家及地区中的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及台湾的学生在(TIMSS)的成绩总是排前五名,此国家的共同点乃均受到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但反观东亚地区内其他国家如印尼和泰国则表现一般。」梁贯成教授留意到,近年国际性的数学测试及比赛中,东亚学生表现突出,整体水平明显优于西方同辈,在他看来,此现象原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

他为解释东亚学生数学表现较佳而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获全球赞赏,并为多项国际性研究所引用,包括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简称PISA);「不少人认为华人学习数学的能力比西方人强,在基础数学方面,华人学生的表现确实不错。于是,我便透过研究中西文化与数学学习的相互影响,发现儒家思想对数学教育的正面作用,并成功解释东亚学生数学较佳的部分原因,在于文化中刻苦和重视教育的元素。」梁贯成教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儒家文化思想怎样影响学与教。

多方面测试观课引证

为了引证研究成果,梁贯成教授透过多方面的测试和观课,先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比较北京、香港和伦敦三地数学教学模式,发现地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教与学。研究并解释到东亚学生数学表现较西方理想,主因在于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和刻苦学习的态度。

「既然文化对学与教有正面影响,因此进行教育改革时更应将文化因素计算在内,我们也不应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优势,在引入外地做法时要小心处理,否则变成恶果。」梁贯成教授强调指「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而香港的教改不时参考外地经验,提醒学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一定有成效」。他进一步说明指,来自西方的「愉快学习」理论一直影响香港教育改革文化;「西方的个人主义太早将孩子定位,过早扼杀他的天分,但其实往往外国以学生发展个人优势为主,太重视学生兴趣,但中国对学生期望和要求很高,当然中国学生的学习会辛苦,考试压力很大,但得到的成绩会更好。」梁贯成教授又以自己当学生的年代比较指,以前解答老师的数学难题,一做就做十多天;现今的学生用不上15秒解不出难题,已经选择放弃,引证了香港教育受西方影响的例证。

一直呼吁学界以苦学态度求学问的梁贯成教授强调,「愉快学习」应该是建基于刻苦努力后所获得的成果,而非单纯上课开心即可。「中国不同地方的差异,例如上海、贵州,两个地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不及英美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差异。」他分析指,中西方对练习和背诵的看法也存在差异,西方的学习很强调从兴趣中发展,但中国却鼓吹背诵,两者存在分别但不一定就是高低,「在数学教育上,有些知识是需要熟练掌握后才可以慢慢明白的,故此,我认为,学生除了单靠数学天分,更重要还需靠下苦功的底蕴才可成材。我更建议让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及早念乘数表,以增强基础发挥天赋。」 
探索数学理论 屡获国际荣誉
梁贯成教授于2013年获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颁授全球数学教育界最高荣誉的「费莱登特尔奖」,他是首位获颁此项国际殊荣的亚洲学者。该奖项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最高荣誉;他以解释东亚学生数学表现较佳而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获全球赞赏,并为多项国际性研究所引用,包括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简称PISA)。在他看来,获此奖项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香港、中国内地和亚洲学者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肯定。

2014年,香港大学的梁贯成教授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嘉许为年度其中一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成为全国首位在数学教育范畴得奖人,以往长江学者多来自医学和科技等领域,鲜有来自人文学科的学者,梁贯成教授认为,「国家不能只有科技发达而人文一片空白」,是次获奖代表国家开始重视人文学科的研究。「我起初是审视中国文化有什么可以发扬的地方,传统思想不止于考试合格,亦要光宗耀祖,成为一个学业进步的动机,特别有一次感受和体会很深,我的一个韩国朋友分享指,其岳母病重时,作为外孙的儿子在学业上却突然用功了,儿子向他解释指想以用心在功课上令外婆开心,这例子反映儒家思想存在于亚洲,这方面在西方国家则比较少见。」梁贯成教授又指,研究的关键在于能否唤起足够的中国学者对数学教育的关注。

继数学与文化的研究后,梁贯成未来打算探索文字与数学的关系。他表示,根据研究,人脑用不同语言处理同一概念时,所使用的脑部位和脑部活跃程度有分别,现正计划探究以中文学数和以英文学数的差异和影响。

研究少数族裔数学学习

成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很大程度是梁贯成教授于过去数年,曾到访国内部分少数民族学童的居住地,透过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文化和学习模式,发掘少数族裔文化优势,藉以改善数学课程和教学法,协助他们融入主流数学教育,长远盼能收窄与汉族孩子分数上的差距,并建构数学教育的理论框架,带动中国数学教学研究氛围和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学童的数学成绩比汉族差,往往被误会因为学习障碍所致,其实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多于能力不及。」梁贯成教授以中国少数民族如苗族、侗族和布依族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他发现指,布依族人的「符号感知能力」较汉族人强,但因为学校试题不特别使用他们熟悉的符号,影响了布依族学童的表现;苗族服饰的几何图案内藏数学元素,而侗族的建筑亦涉及数学计算。当中,梁贯成教授发现,不论是苗族衣饰、布依族的符号,还是侗族的建筑均蕴含数学概念,故认为少数民族学童面对的学习困难是由文化差异引起,而非能力不足。 

为了拉近差异的距离,梁贯成计划与重庆西南大学合作展开为期二年,以三个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冀从少数族裔学童从小学习数学的困难与其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从文化入手探索改善数学课程和教学的方法,协助他们融入主流数学教育,未来有关研究将扩展至四川、云南、贵州和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

(梁贯成教授是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委员会主席. 近日梁教授获颁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同获殊荣的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