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5
CAM-Net Digest, Vol. 12 (2015), Iss. 21 : p. 3
Abstract
大数据时代,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到来。
近日,国务院印发并对外公布《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于大数据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大数据相关产业也必然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
作为大数据的一个分支,科学大数据无疑有着独特性。来自科研领域的大数据如何走向社会化科学家累积的数据能否成为产品?如何加速科学大数据的转化?在日前举办的2015科学数据大会上,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探讨。
科学数据蕴藏巨大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似乎超出人们的想象。而数据累积与增长的速度,也似乎超出人们的预估。中科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说,谷歌每天的运算数据是20PB(1PB为1拍字节,等于250字节),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约有15PB,而全球变化数据量在2030年预计达到350PB。科学数据蕴藏着巨大价值。例如,从海洋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获得的空间地球大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评估土地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再比如,中科院寒旱所在我国寒区旱区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并由此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政府、企业有着巨大价值。
中科院寒旱所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张耀南介绍说,目前寒旱所部署在全国的观测点有5万多个,覆盖国土面积的近2/3,在寒旱区冰川、冻土、积雪、沙漠、高原大气、生态环境、水文土壤及内陆河流域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数据量。但“如何让科学数据社会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亟待探索”。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拥有的数据量占全球的14%,但数据利用率不到0.4%。大量数据仍在“沉睡”,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绕不开的障碍对于科学数据的社会化,科学家不是没有做过努力。比如,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成立了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遥感),旨在加速推进中科院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并向外界提供大数据相关服务。
然而,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中科遥感总裁任伏虎表示,出于行业保护、政策因素等原因,目前科学数据的开放程度还不够,这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
此外,虽然科学数据大多由科学家提供,但科学数据的产生与累积离不开国家科技计划、基金项目的支持。这就导致了一个现实问题:科学数据一旦开放共享产生价值,其获得收入的分成情况不好处理。钱到底是给科学家个人,还是给政府,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而科学家一旦不能获得适当收入,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长期在中科院从事信息化工作的研究员吴钰表示,目前材料基因组研究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进展,这就是科学数据开放利用的成果。但不能因此忘记开放中的风险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不能忽视,一些数据的泄漏会产生严重后果。不过,我们也无须过分害怕这个问题”。
主动拥抱市场
科学数据的社会化无疑是大势所趋。那么,怎样为其提供“加速度”呢?
“毫无疑问,科学数据要主动拥抱市场。科研人员提供的数据要瞄准企业需求。”任伏虎表示,同时要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让科学家获得收益。
复旦大学教授朱扬勇也表示,只要社会有需求,科学数据就可以交易;只要交易,就能产生价值。至于科学家的收益问题,可参照专利转让的做法,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让科学家、机构从企业获得合理报酬。
吴钰则认为,要加速推动科学数据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让科学数据在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大有可为。“至于让科学数据的价值得到体现,在政府层面,可考虑建立相应的政府采购制度,让政府购买服务。”
张耀南表示,在科学数据社会化的具体过程中,专业人才不能缺位。科学数据的来源相对比较狭窄,社会各界此前较少了解科学数据的社会、经济效应。因此,需要专门人才进行科学数据社会化的推介工作。“总之,必须重视科学数据的科普与营销工作。”
You do not have full access to this article.
Already a Subscriber? Sign in as an individual or via your institution
Journal Article Details
Publisher Name: Global Science Press
Language: Chinese
DOI: https://doi.org/2015-CAM-15050
CAM-Net Digest, Vol. 12 (2015), Iss. 21 : p. 3
Published online: 2015-01
AMS Subject Headings: Global Science Press
Copyright: COPYRIGHT: © Global Science Press
Pag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