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席南华院士:情怀与气质极为重要

对话席南华院士:情怀与气质极为重要

Year:    2014

CAM-Net Digest, Vol. 11 (2014), Iss. 20 : p. 4

Abstract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副校长席南华院士今年当了一回“考官”——参与了国科大的本科综合评价招生。国科大本科生培养的目标非常单纯:利用科 学院独特的科研优势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学科带头人。那么,在席南华看来,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又该如何培养呢?

记者:在今年国科大本科生的招生工作中,您接触了不少高中生,对他们有什么印象?席南华:我觉得很多学生素质很好。在综合评价招生的面试环节中,我们设计的一般都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要判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修养水平。同学们的思维比较活跃,看得出都非常热爱科学,这种热情让我非常感动。不过我也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太少。当我问到“你喜欢看什么书”的时候,有同学回答“不看课外书”。同学们普遍反映课业太重,部分老师 和家长不鼓励甚至不允许读课外书。更极端的例子是,有孩子说“从来不看课外书”“不喜欢小说”。这个年纪的孩子不爱看小说,有些出人意料。

与之相对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同学虽然读了很多书,说起来头头是道,但缺乏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辨。这就如同插花,看起来很美,但却是无根的。记者:国科大志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学科带头人。您提到的“课外阅读”和“独立思考”与此有什么关系吗?

席南华: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阔视野,还在于从中提升与充实自己的情怀与气质。我想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情怀与气质都将影响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做科研需要专注与坚持,需要发自内心喜欢,否则很难心无旁骛地坚持下来。我做博士的时候,我的同屋劝我转行做经济——这对我们学数学的人来说太平常了,收入 何止翻几番!但我从没想过转行,因为纯数学是我的兴趣所在。做科研也需要平和的心态,当你看到别人成为豪富或是显赫一时,你依然不为所动,坚守你所认定的 路,知道自己的价值。困境中看到光明,平复焦躁的心情,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是我从广泛的阅读中收获的,读的书包括哲学、历史、小说、传记等等。同样,作为科技工作者,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理性批判、坦率表达、宽厚包容等品质尤为重要。否则只会人云亦云,何来创新?

记者: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怀和气质呢?

席南华:我们国科大将始终把眼光、胸怀、品格、性情、气质的熏陶和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除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外,我们特别重视的是言传身教。

比如在本科生阶段,我们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学业导师,导师由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等 高水平的学者担任。这些导师不是“保姆”,也不一定会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但他们将定期与自己指导的学生沟通,在学风道德、科学思维、人生理想,甚至是人际 交往、待人接物上给学生以引导。 
无论是在本科生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我们都将尽可能实施小班授课,并引入规模更小的研讨班。主持研讨班的都将是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研究员们,我想中国科学 院独特的科教融合、全院办校的方式,有实力做到这些。这虽然需要更多的师资投入,但我们觉得这是值得的——这既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被充分关注,又能让学生 始终接触科学前沿,知道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最好的。我在很多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机构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工作过,和最优秀的数学家一起共事。虽然我达不 到那样的高度,但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标准在哪里,该向什么方向努力。

我总觉得自己不是聪明人,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对数学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自己的喜爱。现在,站在国科大的讲台上,我希望自己对数学这份情怀和所知所感所悟能够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You do not have full access to this article.

Already a Subscriber? Sign in as an individual or via your institution

Journal Article Details

Publisher Name:    Global Science Press

Language:    Chinese

DOI:    https://doi.org/2014-CAM-15279

CAM-Net Digest, Vol. 11 (2014), Iss. 20 : p. 4

Published online:    2014-01

AMS Subject Headings:    Global Science Press

Copyright:    COPYRIGHT: © Global Science Press

Pages:    1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