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举办情诗比赛 数学情诗颠覆理科生书呆形象

复旦举办情诗比赛 数学情诗颠覆理科生书呆形象

Year:    2012

CAM-Net Digest, Vol. 9 (2012), Iss. 26 : p. 6

Abstract

来源:中国青年报
带着数学符号和微积分概念的三行情诗近日在网络上引爆围观。12月初,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分团委举办的情诗比赛最终收到307份理科生的投稿,三周的网络总点击量近百万。
在新媒体平台上,学生们的原创作品引来大片围观者,大家热烈地讨论着看不看得懂,同时也刷新了对高校中埋头苦读的基础学科学生的固有印象,而数学诗歌以及这场围观,也使得这群学生的生活或多或少有了改变。
数学情诗写出意料之外的浪漫
“[/陌生,爱/)”
三个汉字、两个数学符号、一个标点符号就组成了一首情诗。还有这些:
“高斯拿走了我的尺规/从今以后我只好/徒手为你修眉”
“我将对你的爱写进每一个微分里/然后积起来/直到无法收敛……”
60个字以内,列为三行,这就是“三行情诗”的全部写作要求。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分团委举办的这次活动,让大家眼前一亮,原来,只会埋头于公式、模型的理科生们也有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的那一面。
11月中旬,以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命名的“Dirichlet”杯三行情诗大赛悄然开启。起初因为名称的生涩,活动并不为大家知晓,第一周仅有来自院系的13份投稿。
活动发起者冷帝豪是个喜欢文艺的大二数学女生,不甘于活动草草收场,她给诗歌都配上了精美的图片,随后在社交网站上公开,“一开始大家反映都没有灵感,但一看别人的作品,发现并不太难”。
随后两周,源源不断的作品向冷帝豪的邮箱投来,其中有身处海外的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生,还有不少来自上海、北京、山东的其他高校的学生作品。她和同学连续加班加点,给所有作品都配上了恰当的背景图并上传到网络。
数学科学学院分团委前书记、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孙冰心认为,“数学科学学院同学的学科背景赋予了学生严谨、精确的思维习惯,也对抽象和符号有着极度的敏感,所以数学语言和诗歌的简洁含蓄是共通的。”
活动打动了网友,“没想到”、“浪漫”、“有才情”,赞美之词纷至沓来。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许若璋在网络上评论道:“哟!理科男的文字也很多情很有味道嘛。”还有网友调侃道:“太油菜(有才——编者注)了。但是数院的男纸(男子——编者注),请不要在情诗里写微积分吧,能读懂这份情意的,也只有数院的男纸了!”
在所有作品中,最受追捧的就是“[/陌生,爱/)”,凝练简单、意蕴深厚的情诗打动了许多师生和网友,更多人加入了解读的行列。
有人复习起了高中数学:“[”和“)”都是定义一个数值所在区间的符号,“[”表示数值可以达到,“)”表示无限接近但无法达到。
社会学学者徐珂副教授在微博上对这首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与人固在陌生与相爱之间;始于陌生为一端;爱为另一端,无限追求,而追求无限;爱非确定之目标,离于陌生,即有爱焉。”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郭坤宇也对这首学生作品欣赏有加,他读出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从来大学报到那天的陌生到相识相知,这份同学之间的情谊和爱是无限的。”
这首诗的作者吴晨越今年7月刚刚从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毕业,目前在美国继续深造。他解释了自己的原意:“说的就是两个人拥有这个集合中的一切,唯独没有爱”,表达了“苦思女神而不得的惆怅”,同时他也大方接受了大家的解释,“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世界”。
青春献给数学,那什么献给青春
甜蜜的大学恋情并不是这次比赛的唯一主题,调侃数学科学学院男生多的“基友”诗、感叹与数学为伴儿的单身生活的“闺怨”诗都获得广泛认同,一首以学习生活为主题的作品也受到大家的关注。
“Hey/别自习了/来不及了。”
当时恰逢期中考试,殷志超的这首作品被大多数人解读为数学功夫靠平时,不要临时抱佛脚。但殷志超自己的解释是:“其实‘来不及了’这句话可以给人很多想象,来不及恋爱,来不及做很多自己没做过的事,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不可逆的。当你毕业时,再看这句话就一定会有所感触。”
这首诗歌的灵感来自今年夏天,毕业的数学科学学院学生来到学弟学妹的宿舍楼下对他们喊话,希望他们能够珍惜青春的日子。
第一个看懂这首诗的是他的辅导员邱悦。邱悦自己是一位新闻学院的在读硕士,到数学科学学院工作不过3个多月。
从新闻系到数学系,邱悦的第一印象是“同学们读书太用功了”,看着学生们凌晨才从自习教室回寝室,早上6点多又都起床开始看书,“我看得都心疼。”
内敛踏实的殷志超也是其中一个。一方面,3.3分的绩点(满分4分)排名年级40%让他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开创Facebook的扎克伯格是我的偶像,我希望能打好基础,有一天创造出改变世界的技术。”另一方面,殷志超也觉得有些迷茫,“我的大学生活似乎不像大家那样多姿多彩,还有很多能力需要提高。”这也是他写下诗歌的原因。
一次大家集体考砸的期中考试甚至成为了三行情诗的写作素材,有人以任课老师的口吻写道:“考试题目我上课都讲过,都很基础/你们却全挂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张润生是最初参赛的学生之一,坦言“一开始只是为了支持同学的工作”,前后一共写了8首投稿。张润生的作品之一“高斯拿走了我的尺规/从今以后我只好/徒手为你修眉”获得大家的赞扬,也是郭坤宇教授最为欣赏的作品之一,“尺规作图是数学中最为经典的问题,画眉是很有美感的中国意象,同学能够用想象力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是把数学学活了。”
说起这次诗歌活动,张润生快言快语,“有些外行认为我们是用数学给情感、给语言做密码,我觉得很简单,诗和数都是美丽的语言。”
数学生也有获得关注、认同和情感的需求
“我很为我们的学生感到自豪。”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侯力强觉得学生们的作品情深意切。在他看来,数学和诗歌有着本质上的共通之处,从形式上说,好的诗歌像数学语言一样,“简洁明了不啰嗦”,“令人感到意蕴无穷”。
复旦大学团委书记高天从诗作中读到了同学们的内心:“这些诗体现了理科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郭坤宇院长说,“曾经人们印象中的数学家是走在马路上想问题,撞了电线杆也不知道”,但如今同学们通过符合时代的方式,结合他们所受的教育展现了才华,“使得数学人以一种品格、一种风范为大家所知道”。
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在学校是一群苦读者的形象,在社会上则在很多时候被视为精英群体。网络上风传的“史上最牛班级”说的就是复旦大学1978级数学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永久院长孟晓犁都毕业于这一班级。
但邱悦感觉,同学们似乎并不有意将78级与自己联系,“他们很清楚每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
继续深造是数学科学学院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有一些人选择以扎实的数理基础攻读经济金融等应用方向,也有不少人选择继续物理、生物、材料等交叉学科进行学术研究,更有一批人则继续学习数学。邱悦发现,对于习题和功课,这些学生有着令人敬佩的“撞南墙”精神:他们喜欢数学,研究起难题来不惜废寝忘食。
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孙冰心也从活动中获得了不少启示,“数学生也有着青年人获得关注、认同和情感的需求,平时不一定能够表达得如此透彻和有趣,可是通过一个贴近他们学术和日常语言体系的活动就可以获得抒发。所以我们其实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大的空间,前提是了解学生。”
孙冰心曾经询问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是否会写诗,同学们说如果写情诗大概不行,但若用数学符号表达这样的心情,谁都可以现场作诗。活动组织者在今年毕业季发现了一首写于毕业墙上的匿名诗:美有两种/一种是深刻又动人的方程/一种是你略带倦意温柔的笑。

You do not have full access to this article.

Already a Subscriber? Sign in as an individual or via your institution

Journal Article Details

Publisher Name:    Global Science Press

Language:    Chinese

DOI:    https://doi.org/2012-CAM-15881

CAM-Net Digest, Vol. 9 (2012), Iss. 26 : p. 6

Published online:    2012-01

AMS Subject Headings:    Global Science Press

Copyright:    COPYRIGHT: © Global Science Press

Pages:    1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