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质量科学研究中心在中科院成立

中国第一个质量科学研究中心在中科院成立

Year:    2007

CAM-Net Digest, Vol. 4 (2007), Iss. 17 : p. 2

Abstract

8月3日,中国第一个质量科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为期两天的质量科学国际研讨会同时举行。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陈翰馥、马志明、李邦河、郭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崔俊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等在内的150多位国内外质量科学学者、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质量科学研究中心设主任两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丹出任中方主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工业与运筹工程系冠名教授史建军出任海外主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翰馥院士出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冠名教授吴健福出任海外主任。

据介绍,质量科学主要研究质量问题中可用数量刻画的关系和规律,涉及统计学、运筹学、系统控制、微分方程、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是一门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科学的交叉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提高,伴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质量科学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博士曾在1994年就说过,20世纪以“生产力的世纪”载入史册,未来的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由于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质量科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科学。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从高能耗技术向低耗能技术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所必需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就是质量科学。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迫切需要一大批从事基础性的、高水平的质量科学研究队伍来支撑和延续这种转变。”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说,“质量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利于联合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工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中从事质量科学相关研究的人员开展合作,为质量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搭建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同时也为那些关心和支持在国内开展质量科学研究的海外知名学者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

刚刚于7月27日参加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的陈翰馥院士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指出,‘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并提出‘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为实现温总理提出的目标,要通过各个领域的长期努力,其中包括对质量问题的基础科学研究。”他希望质量科学研究中心能将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现有的从事统计、控制、运筹、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力量进行交叉整合,联合各界同仁,面向国家需求和企业需求,对质量科学的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培养质量科学优秀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副院长包燕平教授是带着我国钢铁工业质量问题来参加会议的。他说:“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2005年,中国钢铁产量大于日本、美国、俄罗斯和韩国钢产量的总和,已成为世界钢铁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我国生产的高品质钢还很少,国家每年还需要进口高品质钢来生产高级轿车的汽车板。而汽车板是发达国家钢铁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主要代表。”

包燕平说,我国某些钢铁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有时一批高质量的产品中仅出现不足10%的低质量产品,整批产品就只能被当做低质量产品出售,损失非常大。他希望质量科学研究中心能帮助中国钢铁产业提高生产质量。

史建军表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齐全的学科方向、雄厚的科研力量、优秀的交叉研究传统、广泛的院地合作、宽松的科研环境,为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积极组织筹划和争取政府部门、企业等资助的质量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研究项目;开展质量科学相关方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培养高水平的从事质量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青年学者;定期组织质量科学的国内、国际性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创建立足于亚洲的国际性质量科学杂志。他希望在5年内,使中心成为在国内质量科学和相关研究领域里知名的、在质量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争取在10年内将中心发展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质量科学研究机构,为质量科学研究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史建军说,在今天的国际市场,谈到“中国制造”,一般人的概念还是“廉价、可以用,但质量没保证”。他希望通过各界的通力合作,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真正全面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质量,经过10年或20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或“美国制造”将有同样的质量内涵。

You do not have full access to this article.

Already a Subscriber? Sign in as an individual or via your institution

Journal Article Details

Publisher Name:    Global Science Press

Language:    Chinese

DOI:    https://doi.org/2007-CAM-17827

CAM-Net Digest, Vol. 4 (2007), Iss. 17 : p. 2

Published online:    2007-01

AMS Subject Headings:    Global Science Press

Copyright:    COPYRIGHT: © Global Science Press

Pages:    1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