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05
CAM-Net Digest, Vol. 2 (2005), Iss. 25 : p. 5
Abstract
成平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我国杰出的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平同志于2005年11月24日7时2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关村医院逝世,享年73岁。
成平,原名成孟杰,男,汉族,1932年6月17日诞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他1950年从长沙清华中学毕业后,进入沈阳东北工学院数学系学习,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东北人民大学(即现在的吉林大学)数学系,1954年8月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受组织委派赴波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习,于1961年获波兰Wroc?awski大学数学物理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数学所工作。1965年7月至1968年7月他被派往原七机部一院705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1982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所长助理,1983年11月起任系统科学所所长,一直连任至1995年2月,1997年7月退休。
成平同志从小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高中就读的长沙清华中学是一所由清华校友在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在长沙遗留下来的校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受共产党的影响较深。成平与其他进步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小组,其中有两位地下党员参与活动,其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迎来了长沙的解放。1950年在长沙清华中学,他第一批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之后,他在政治上对自己一直严格要求,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其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涯中,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成平同志从小喜欢数学,数理学科的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刚到数学研究所时,他参加了由华罗庚先生主持的数论导引讨论班,华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他影响很深,使他终身受益匪浅。后来他转行到概率统计,当时与王寿仁,张里千二位先生一起参加由许宝騄先生主持的弱极限理论讨论班,成为我国概率统计学科的创始人和发起人之一。在波兰学习期间,他师从著名数学家Steinhaus,主攻数理统计和质量控制。
1961年回国后,他在数学所概率统计研究室,主持统计判决方向的研究。他当时在《数学学报》发表的两篇论文结果被收集到西方出版的专著中,其中一篇的方法被国际著名统计学家Lehmann的名著《点估计理论》作为一个定理的证明而采用,称为 (Cheng) Ping 方法。在七机部工作期间,他从事导弹与卫星的总体及发动机的质量与可靠性工作,由他提出的某种型号发动机的长寿命实验方案,费用仅为前苏联专家提出方案的二分之一,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几十年来,这种型号的发动机没发生过结构性故障。他的这项工作受到七机部及国防科工委的高度评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又从事过复杂系统的可靠性综合的研究,参与了一些可靠性实际项目,为我国可靠性理论和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
成平同志是我国建国以来数理统计界最具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来,成平同志在统计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统计决策、统计大样本理论和统计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出色而有影响的成果,在系统所建立和形成了全国闻名的统计学术团体。他在可容许估计方面彻底改进了Karlin定理,使之应用更广;提出了二次型估计的可容许问题,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与刻划;在极大似然估计特别是非正则极大似然估计与渐近有效性,估计的各种优良性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不仅如此,他时刻注意国际统计学领域的发展方向,80年代后,他在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同时,积极从事和推动参数与半参数模型、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回归函数的改良估计、估计的渐近有效性、回归函数和密度的投影寻踪逼近和估计方面;稳健位置和散布阵估计,高维数据的统计推断及大样本理论,混合分布的推断与检验等国际统计主流方向上做出了突出而影响广泛的成果。他与其合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包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他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国外同行曾评价他的工作“富有创见和深度,难度很大”,赞誉他“在担当如此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能做出如此出色的研究工作,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他在理论上有敏锐的学术目光,宽广的基础,同时对统计应用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可靠性小样本统计推断、质量控制、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等领域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应邀多次访问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朝鲜和港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许多院校讲过学。
成平同志不仅注重统计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十年动乱后,成平同志与其他同志一道,在艰苦的条件下,主持举办了多次系统的统计培训班与讨论班。从这些班上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现在一些学校和单位的统计研究和教学岗位上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平同志对自己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言传身教,他所培养指导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统计科学研究的前沿,成为本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由于他的学术地位、影响和工作需要,成平同志承担了一些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的大量工作,同时也长期承担了包括系统科学所所长在内的行政领导工作,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作为主要筹备者与负责人之一,他参与组织了1975年全国概率统计会议。这个会议是十年动乱中举行的数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在这次大会上,传达了胡耀邦同志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指示精神,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排除四人帮的干扰的重要战略部署,因而它不单是一个学术性会议,而且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成平同志还参与筹划于1982年成立的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担任了第一任秘书长和第三任理事长。作为国内主要组织者之一,成平同志与国内其他单位统计工作者一起,发起并促成了中日统计研讨会、泛华统计学会统计科学研讨会以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研讨会的召开,这些会议至今还在定期举办。他还积极参与了1987年中美统计会议及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统计学会50届大会的组织工作,为开辟统计的国际与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渠道,作出了杰出贡献。除此以外,他还长期担任中国数学会、中国统计学会、中国现场统计研讨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以及第一至第四届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国际统计学会(ISI)当选委员,并在1991-1995年担任ISI的执行理事。他积极参与了《应用数学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与《应用概率统计》等学术刊物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的主编。
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成立。在首任所长关肇直领导下,系统科学研究所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旺盛的创新力。但由于关先生不幸患病并过早去世,成平同志在1983年11月被任命为系统科学所第二任所长。从此,他身不由己地被推到领导岗位上。对成平同志来说,所长这个岗位既富有挑战性,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于并不擅长行政管理的他来说,担任所长真正是勉为其难,何况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科学院的体制改革尚未明确,所的运作及科研经费又极为紧张。但由于他的无私坦诚、办事公正、谦虚谨慎、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成平同志得到所内大多数同志的支持及科学院领导的信任。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及领导班子其他同志的配合下,成平同志与全所广大员工一起,在三届所长长达11年的任内,克服多种困难,使得系统所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期间,所里增加了多位院士,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全院及全国同类型研究单位中,系统所的状态绩效与水平始终处于前列,同时也为研究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平同志无论在行政管理,学术组织还是科研工作中,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在各方面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更不以权谋私。他淡薄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涉及自己的职位、职称提升以及工资、住房等待遇方面,他绝不开口,总是主动推让。他事事处处以国家和研究所的大局为重。但他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办事公道,无私无畏,有民主作风和自我批评精神。他在自传中谦虚地说:“我没有做出特别突出的成绩,仅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把事业放在心上,努力去做。我无所求,只求不追悔一生”,他又说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是这平凡的一生与老师的培养、党的教育、同学同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衷心感谢他们。”这充分反映了成平同志的人生哲学:时刻想着事业,处处想到他人,很少想到自己家庭和本人。
成平同志身体一向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长期带病坚持工作,退休之后,才有时间锻炼身体。今年2月,经诊断患上胰腺癌,病情十分险恶,但他心态一直平和,泰然处之。在夫人柳芬女士及医生的精心护理和治疗下,平稳的走完了最后一段人生。终因癌症的发展,医治无效,于11月24日7时25分在北京中关村医院安祥地逝世,终年73岁。成平同志生前曾立下遗嘱, 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
成平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系统科学和统计科学事业,他的风范将永远激励年轻一代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统计学家,一位可敬的长者,是我国系统科学界与统计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特别是系统科学研究所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永远记住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成平,请您一路走好!
成平同志治丧委员会
2005年11月24日
You do not have full access to this article.
Already a Subscriber? Sign in as an individual or via your institution
Journal Article Details
Publisher Name: Global Science Press
Language: Chinese
DOI: https://doi.org/2005-CAM-17909
CAM-Net Digest, Vol. 2 (2005), Iss. 25 : p. 5
Published online: 2005-01
AMS Subject Headings: Global Science Press
Copyright: COPYRIGHT: © Global Science Press
Pages: 1